养老机器人来了,能给养老服务带来什么?
来源:工人日报
陪老人聊天、下棋,推拿、艾灸,辅助康复……“养老机器人”等智慧养老产品陆续走进养老院和老年人的生活,提高了养老服务的品质和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它讲规矩,不耍赖。”严大星笑称,自从这台机器人进入院里,他几乎每天都来和它“比划两局”,“终于不怕找不到人下棋了”。
棋盘摆开,屏幕亮起,AI识别运算后,机器手臂缓缓将一枚黑棋稳稳落下,落子声清脆。
“元萝卜”AI棋类机器人是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不少老人的心头好——模样Q萌,精通象棋、围棋、国际象棋和五子棋,既能教学,也可陪练。
“给它一个指令,它就开始跳舞、做俯卧撑,比我动作还标准。”94岁的陈本媛回忆初次使用“悟空”的情景时笑着说。
“人不动脑、不思考,就退化得快。”尽管对机器人兴趣浓厚,陈本媛也坦言,目前很多设备操作仍需护理员协助。“我们年纪大了,刚开始肯定不熟。但以后慢慢学会了,自己能操作,那就更方便了。”
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康复室里,80岁的董玉芹有些脾胃不适,她正躺在治疗床上,身旁一台白色智能设备缓缓移动机械臂,对准她腹部穴位精准施灸。机器一边释放热量,一边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
目前,该院已引进数台AI理疗机器人,其功能主要是融合人体自适应体系、AI视觉算法等,精准定位全身穴位,结合患者症状,通过万向臂精准抵达穴位开展治疗,为老人提供艾灸、推拿、超声波等康复服务。
“它们更像是护理人员的同事,帮了不少忙。”康复部副部长魏银铃告诉记者,以前艾灸必须治疗师手持悬灸,全程盯着、控制温度,既费时间又易疲劳。如今,他们设置好程序,可巡视管理数台同时工作的机器人。
在魏银铃看来,机器人擅长标准化、重复性的工作,为护理人员节省了不少时间,护理人员能更关注老人情绪、需求,适合固定流程的康复项目;而“因人而异”的个性化训练,依然需要治疗师的评估与陪伴。
不仅是康复理疗,机器人也正在逐步介入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参与日常起居、辅助移动等操作。70岁的史铁桥因病导致下肢瘫痪,于2023年4月入住深圳市养老护理院。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及产业链的整合提速,机器人产品类型将更加丰富,功能也会更加强大,尤其是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速,机器人将“跑步”进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