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考志愿填报机构“花式圈钱”调查

2025-07-01
0

 

来源:经济参考报

看指纹选专业”“咨询费动辄上万

部分高考志愿填报机构花式圈钱调查

原价15000元,提前一年报名仅需9800”“4000元获得软件使用权,专家指导需要12000”……全国高考分数公布后,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们的头等大事。记者走访发现,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门庭若市,服务费用在一两千元至数万元不等。一些机构今年还打出“AI指导报考”“指纹分析选专业等花样卖点,利用考生和家长对报考选专业的信息差制造焦虑,大肆宣扬滑档考生案例敲警钟,一步步引导付费,围猎考生家长的钱包

“4000元软件想咨询还得再付费

现在高考报名要面对800多个专业,2000多所学校,家长很难自己搞明白。在东北一家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工作人员对一位高三学生的家长说,我们一年只服务30个考生,满了就不再增加了。

很多机构漫天要价。记者走访发现,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大多设立在高中周边的自习室和课后辅导机构内,往往集中成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运营。北方某高中附近的咨询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手里每年有30个咨询名额,今年已经售罄,但是可以买明年的。原价15000元,给高二孩子报名9800元,如果孩子高考后才来报名,价格是13000元。

机构圈钱手段花样繁多。在一家网络平台上,一家培训机构宣称,只需要五步,加上DeepSeek的智能助理,在家就能精准完成志愿填报。还有报考机构推出皮纹检测技术,通过分析考生的十指指纹出具报告,包含智力潜能、艺术和体育天赋、全脑开发测试等多项测评结果。工作人员表示,其原理是通过指纹分析考生各脑叶功能强弱,得出先天潜能,从而得出最适合其报考的学科专业。

不少家长觉得,高考决定人生命运,这个钱必须花。日前,一位高三考生家长王先生和妻子参加了一家高考报考咨询机构的线下宣讲会,花费4000多元购买了一个报考软件的使用权,帮助孩子选择学校和专业。我本来还在考虑要不要买软件,孩子妈妈已经去排队了。王先生说,这个价位只能自己用软件,如果想跟专业老师一对一咨询,还得再花很多钱。

也有家长疑惑,志愿填报咨询到底值多少钱?高三学生,要花5000元找人填报志愿吗?在一些社交平台,经常有家长发帖咨询网友。定要找,我侄子去年花了8000元找的,报得不错。”“不用找机构,花的都是冤枉钱。如此两极分化的回复充斥评论区。

专业话术套路家长付款

随着新高考模式推广,选科组合从过去传统文理分科扩展至1220种不等,不少家长表示,新的科目选择和分值计算方法,外加成百上千所学校和专业增加了报考难度,因此希望通过咨询机构来规避滑档风险。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正是掐准了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和考生择校选专业时的迷茫,并渲染和夸大个例考生的报考经历,引导咨询者支付高昂费用。

利用一考定终身等话术制造焦虑。一位自称是高校教师的咨询师告诉记者,自己教的学生中就有因为不喜欢所报专业,大三还退学重回高中参加高考的案例。权威调查显示,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有50%的人可能会选错专业。专业选不好不仅孩子痛苦,家长也痛苦。”“全国2000多所学校、七八百个专业,家长如果不想花这份钱,那就得自己花时间把这些东西都搞清楚。记者采访的一位高考志愿报考师说。

宣传专业团队指导”“保录取不滑档。在一家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工作人员介绍说,机构通常会派三位博士专家,为每位付费咨询的考生量身定制专业的报考建议。一些机构工作人员称,会与家长签订升学规划服务委托咨询协议书,如出现退档、滑档情况全额退款。在一家线下咨询机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独家研发的数据系统,个系统会根据考生的分数,按照冲、稳、保三类志愿提供报考参考,避免滑档。

但业内人士指出,有的所谓规划师仅仅经过几天培训就上岗,连大学专业分类都不清楚,却动辄收取上万元的咨询费。为了保录取,这些机构往往会求稳,让考生填报分数线较低的学校和专业,本科滑档还可以用专科接替。

合同隐藏霸王条款导致维权难。有网友现身说法,表示自己交了4000多元,发现没有什么服务之后要求退款,但是机构表示,交款的时候在电脑上进行过学业规划的测试,要扣掉1000元钱。业内人士指出,一些报考机构与家长签订的合同里,暗藏文字游戏,导致退款难、维权难。例如方案确认后视为服务完成,不予退款”“不能以录取结果不满意为由退款”“因考生提供信息有误导致的错误,机构免责”……“这些文字的最终解释权都在机构,甚至还有机构在合同里写出现纠纷找仲裁,导致无法诉讼维权。一位高中教师对记者说。

鱼龙混杂需加强规范与监管

近年来,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的数量和市场规模逐年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需求。一位高三班主任告诉记者,班级内超过半数的学生家长会选择通过AI或咨询报考机构帮助孩子报考。但受访专家认为,当前相关市场仍处于野蛮生长自由扩张阶段,各类报考机构鱼龙混杂,考生和家长要提升辨别能力,按需理性选择。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建议,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完善相应课程体系,培育壮大师资力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职业生涯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将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前移,与中小学相衔接,加强职业启蒙教育。例如在小学阶段组织学生参观实训基地,在中学阶段为学生进行专业和学校的宣传和普及。

受访人士建议,提升考生和家长对AI等新技术的认知和技能掌握能力。特别是对相关报考学校和专业的信息筛选、信息识别、信息收集能力,并完善人工智能在报考领域应用的监管制度。例如要求社交平台在高考有关内容中放大AI生成提醒,建立用户举报机制等,对一些在互联网上刻意制造、渲染焦虑情绪的自媒体账号加强监管,维护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廖圣清建议,进一步规范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市场建设,对机构进行有效日常监管,规范咨询收费标准和专业评价体系,对虚假宣传、天价收费的机构进行处罚,开通家长投诉通道和平台。让高考志愿填报回归满足考生专业需求的初心,避免其沦为逐利、不负责任的生意。(记者 段续 姚湜 李典 唐成卓)

 

分享到: